

哲學家柏拉圖曾提出一個觀點:
「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,決定他後來往哪走。」
「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,決定他後來往哪走。」
誠然。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收的三觀、認知、處世方式,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的未來走向。
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給孩子傳遞了什麼樣的營養和能量,通常也決定著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,過上什麼樣的人生。
01
教育最殘酷的真相:
你永遠教不出自己認知以外的孩子
不久前的家庭聚會上,發生了這樣一幕:
大人們吃飯閑聊時,幾個孩子在一旁追逐打鬧。
起初整個屋子還充斥著歡聲笑語,可沒過一會兒,就聽到卧室傳出孩子的哭喊聲。
大家趕忙過去查看情況,一進卧室就看到堂姐家的大兒子和親戚的兒子打了起來,而堂姐的小女兒站在一旁淚流滿面,眼神里都是緊張。
眾人趕忙拉開兩個男孩,親戚的兒子小宇隨即便指著堂姐家的孩子破口大罵:
「一個破平板有什麼了不起的,我爸媽給我買過數不清的限量版玩具,我從小就去過那麼多好地方,見過多少你沒見過的寶貝,穿的用的都是名牌,誰稀罕你這些破東西.......」
「一個破平板有什麼了不起的,我爸媽給我買過數不清的限量版玩具,我從小就去過那麼多好地方,見過多少你沒見過的寶貝,穿的用的都是名牌,誰稀罕你這些破東西.......」
在親戚的厲聲呵斥下,小宇才不情不願地收住話茬,但氣氛已經變得尷尬起來。
堂姐詢問后才得知,原來是孩子們約定好輪流用平板,按照分配好的時間玩。
可輪到妹妹的時候,小宇正玩在興頭上,不僅不願意把平板還給妹妹,還將對方一把推到在地,突然間的舉動把小姑娘嚇得不輕。
堂姐家的大兒子見狀,立馬站出來護著自家妹妹,沒想到小宇直接挑釁般將平板摔了,兩人就這樣扭打在一起。
之前聽家裡長輩聊天時提到過,親戚由於年齡較大才有的這個兒子,所以對小宇極盡嬌慣,一家人總是把「愛孩子就得富養」掛在嘴上。
事實上,親戚家也不過是普通家庭的經濟狀況,可他們還是在透支餘額儘力讓兒子過得不普通,平時穿戴都是名牌,吃喝也需要買進口的。
他們看網上說,多讓孩子見世面以後長大才有出息,於是只要閑下來就帶孩子四處旅遊,而所謂的長見識也主要是讓孩子認識各種「豪車、大酒店、奢華飯菜」等。
久而久之,小宇想要的東西越來越昂貴,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鬧個不停,和同齡人在一起也會習慣性攀比,有時候出去吃飯都會對服務員大喊大叫,覺得自己高人一等。
那天聚會結束后,回家路上,父親感慨道:
「現在的人總是習慣分個高低,連養孩子也要分出個窮養富養。
其實比起物質條件,認知上的「窮人」和「富人」,處理問題以及教育孩子時差距才更明顯 。」
「現在的人總是習慣分個高低,連養孩子也要分出個窮養富養。
其實比起物質條件,認知上的「窮人」和「富人」,處理問題以及教育孩子時差距才更明顯 。」
教育這件事上,有的人總以為「開眼界」就是帶孩子旅遊,在看世界的過程中,盡己所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和慾望。
而聰明的父母,往往都是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發,在前行路上,教會孩子人生的規則,看清世界的真相,從而更好地奔赴未來。
仔細想想,的確如此。
現實生活中,大多數家庭都是普通家庭,但因為認知的差距,導致教育方式也處於不同層次,孩子的品格和教養也大有不同。
對於普通家庭而言,最怕的莫過於「拋開現實不談養孩子」,最後不僅讓孩子增長了太多不切實際的慾望,還會毀掉一個人的品性和未來。
教育最殘酷的真相就是,你永遠教不出自己認知之外的孩子。
知乎上有個問題:大家都說年輕人應該多見世面,那把錢拿來讀書,還是環遊世界更划算?
有個經典的高贊回答,道破了教育的真相:
「在沒有充分知識作為前提的情況下,即使行了萬里路,也不過只是郵差而已。」
「在沒有充分知識作為前提的情況下,即使行了萬里路,也不過只是郵差而已。」
同理。
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做基礎,沒有足夠的認知做內核,即使看遍了萬千世界,也依然還是「井底之蛙」。
真正的富養,不是給孩子金山銀山,也不是帶孩子到處旅遊,更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慾望。
而是早日教會孩子人生的路該怎麼走,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,未來才能看到更多美好的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