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常說:家是避風港,父母是我們堅實的依靠。
而現實生活中——
有些家庭,因為種種原因,成為了傷害的源頭;
父母的行為,有時也會成為孩子心靈深處的創傷。
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,很多文章都在傳遞一種聲音:原諒才能往前走。
但今天,我們想聊聊不一樣的觀點:
面對有毒關係,作為子女的你,「不原諒」也是一種選擇。

原諒還是不原諒?
先講一個故事。
小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,從小到大都是被忽略的那個。
好不容易等到大學畢業工作以後,她開啟了獨居,終於遠離父母的責備和不公平的待遇。
小茹一度以為自己都要忘掉過去的不愉快經歷了,然而好景不長,家裡發生的大小事還是時不時刺痛到她。
弟弟的生日比小茹早一周,按照每年慣例,都會辦得隆重。
去年他生日,父母提議搞個生日派對,小茹忙前忙后,讓親戚朋友都玩得開心;
可到了一周后,家裡人都忘記了她的生日,最後還是她主動提醒,父母才搪塞:這段時間忙,就當前面派對一起過了。
被忽視的感覺刺痛了小茹,但她安慰自己:反正只是普通生日,就當一起過了。
不久前,小茹在職場上表現出色,獲得了晉陞機會,但需要出國學習半年。
父母得知后堅決反對,認為女孩子不需要這麼拼,尤其這個節骨眼上,弟弟要結婚了,大小事務都需要小茹來操持。
這一次,小茹表達了自己的不滿,還差點跟他們吵起來。
沒想到,父母聲淚俱下,說小茹從小就懂事聽話、長大后也爭氣,不需要過多操心;
現在他們年紀大了,正是需要她的時候,如果她不在身邊,萬一有事怎麼辦。
面對父母的情感攻勢,小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自私。
於是她再次選擇妥協和原諒,放棄了出國的機會。